Banner

开启“四恒一防”健康生活 近零能耗建筑准备好了

- 2023-12-17 - 防鸟袋
产品详情

  恒温、恒湿、恒静、恒净、防霾。这“四恒一防”的绿色健康生活环境如何打造?

  近日,保定市举办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。目前,保定市建设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面积达100.6万平方米。

  在高碑店市列车新城小区,外表看,这里的房子与一般建筑没有多大区别,然而置身其中,立即体验到了不一样。仿佛从闹市到山中,世界一下子变安静了。

  据介绍,龙湖·高碑店列车新城项目总占地500亩,总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。其中,一期建筑规模约44万平方米,首批次27万平方米已竣工交付,包括26栋住宅、1所幼儿园,全部按近零能耗建筑标准设计建造,是目前全球顶级规模的近零能耗建筑集群之一。

  “当初冲着节能降耗买的房子,没想到还有意外之喜。”小区居民时玉芳说,她家搬入列车新城小区还收获了难得的“静”。孩子学习,老人年纪大了睡眠不好,他们都很享受这里超安静的环境。

  除了隔音,近零能耗建筑最大的优点是节能降耗。时玉芳算了一笔经济账,过去她家住100平方米的普通房子,每年需要缴纳采暖费2000元左右。搬进现在所住的180平方米的房子后,冬天不用暖气,夏天不用空调,屋内一年四季维持23℃左右的温度,初步估算,每年可省下两三千元。

  近零能耗建筑的基础原理,是通过集成应用优良的保温系统、创新的门窗技术、高效的新风系统,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物的热量损失,能够比传统建筑节能九成以上。

  记者注意到,近零能耗建筑的墙体和窗户要比一般住宅厚,并且窗户是挂在墙体外侧的。

  “近零能耗建筑处处是黑科技。”据介绍,这里的墙体外立面采取了特殊保温材料石墨聚苯板进行覆盖,外窗采用三层双中空玻璃工艺,设置了隔汽膜和透气膜,相当于给房子穿了一层厚棉袄,充分阻隔冷热交换,降低了外部环境对室温的影响。

  近零能耗建筑具有很多独特优势,但一些关键材料依赖进口,抬高了近零能耗建筑的建设门槛。

  龙湖集团在企业内部成立了近零能耗建筑专家组,旨在结合不相同的领域的专家经验,系统化梳理出了100多条标准,编制完成《龙湖集团近零能耗建筑企业标准—居住建筑版》,应用于列车新城项目的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。

  列车新城项目将近零能耗建筑的五大核心技术运用其中:卓越的保温隔热能力;严格的建筑气密性构造;保温和气密性能优良的门窗+电动外遮阳系统;高效热回收新风系统;规避冷热桥设计。

  达到的效果有以下几点:无霾,卓越的气密结构,能隔绝雾霾,保护健康;恒温,24小时保持室温在20℃—26℃的宜人温度;恒湿,空气中水分含量保持在40%—60%的舒适环境;恒氧,新风系统让空气更清新;节能,在同等(舒适度)条件下,对比现行75%居住建筑节能标准,项目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后,每年能节约燃气约216万立方,节约电量约319万度,节约能源折合标准煤约4181吨;减排,项目建成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后,每年折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423吨,减少碳排放2843吨。

  在上述企业标准基础上,《近零能耗居住建筑质量控制标准》于2020年3月28日作为协会标准正式颁布。这一标准,填补了行业内该领域的重要技术空白。

  高碑店市抓住近零能耗建筑在全球加速普及的机遇,在建筑节能领域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,先后有多个项目竣工投用,累计取得科研成果1000多项。

  “可别小看村支书这个岗位,责任大着呢。这几年在村上干,我一直努力帮群众解决生产、生活中的难题,深感‘群众利益无小事’!”12月10日,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红塔村,33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千劳谈到基层工作收获时感慨颇深。

  在新石器时代,人发明了绳子和编织的技艺。大约距今五千年前后,人把绳子做成缰绳,套在了牛马等大型动物身上,让它们成了牲畜。人们驱使牛耕地,驾驭马奔跑。人也转变成了农夫、牧人或骑手,由此开启了以农业和畜牧业主导的时代。

  南海海下1500米的幽深处,能见度极低,一只机械手却可以灵活地搬运沉船中的瓷器。只见它精准地靠近一个瓷瓶,轻轻地拿起,转动方向,稳稳地放入旁边的蓝色收纳筐中,熟练程度几乎和人的手臂相同。

  近日出版的《求是》杂志发表习重要文章《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》。文章强调,“粮食安全是‘国之大者’,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。”“新时代新征程上,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,而是更加艰巨。”“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,当前,要突出把握好量质并重、严格执法、系统推进、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。”这为我们加强耕地保护、端牢“中国饭碗”提供了重要遵循,明确了前进方向。

  因为与生态保护、乡村振兴、文化传承等都息息相关,十几年来,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关注度慢慢的升高。浙田几年前就与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联合建立了“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研究中心”,与浙江大学共建了博士生科研基地。

  2022年,国际科学团队完成第一个完整的、无间隙的人类基因组序列。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说,现在成本降低后,很多以前舍不得测的基因组类别现在都能测序了,比如疾病基因组、药物基因组等。

  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12日发布的北极年度气候报告数据显示,2023年北极的平均表面气温是自1900年以来第六高,夏季地表气温创有气温记录以来新高。

 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,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,增强核心功能、提高核心竞争力。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国有企业,一定要加强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,紧紧依靠科学技术进步驱动产品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,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,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利益。

  培养用好青年科学技术人才,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、建设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意义重大。丁冉建议,对一些从事长周期基础研究的青年科学技术人才,应适当放宽博士后进出站的年龄限制。

  统筹不仅限于区域内,更要站在全局的高度,促进要素资源的整合创新在长三角经济版图上,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远近闻名。统筹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,要从体制机制、要素流动、产业协作等方面实现更高效的协同联动,凝聚促进高水平发展的强大合力。

  大数据、人工智能(AI)和大模型的融合发展,将激活科学研究的创新力和生命力,帮助破解更多科学密码。

  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科学家开展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表明,使用生物疗法能控制哮喘重症。

  《自然·电子学》12日报告了一种由电子硬件和一个大脑类器官组成的混合计算系统,可执行如语音识别和非线性方程预测等任务。

  (记者刘志强、常钦、郁静娴)粮食丰收,颗粒归仓。今年,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情况下,粮食生产再获丰收,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功不可没。减“单”增“双”,湖南省湘乡市棋梓镇普安村农民田学文说:“单季稻改成双季稻,早稻集中育秧每亩补贴100元,流转的2000多亩田多种了一季,增收20万元左右。

  近日,AI与数字化的经济广东省实验室(广州)青年学者、中山大学教授黄凯团队研究开发出一款高度仿生的老鼠机器人NeRmo,相关成果发表于《科学-机器人》。这款机器人的核心创新在于其柔性脊柱的水平摆动设计,大幅度的提高了机器人的运动灵活性和效率。

  据新华社电国家统计局12月11日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3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,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。据介绍,2023年,全国夏粮产量为2923亿斤,比上年减少25亿斤,下降0.8%;早稻产量为566.7亿斤,比上年增加4.3亿斤,增长0.8%。

  “海上风电是清洁能源建设的兵家必争之地,更是风能产业的科技制高点。”他建议,加强海上风电技术标准体系建设,研制关键共性技术标准,通过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、促进资源循环利用。

  快速发展的5G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是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创新引擎,亦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重要抓手。这些数字都表明,中国将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、包容、普惠、平衡、共赢的方向发展,与世界各国共享科学技术创新带来的福祉。